书迷坊 > 聊斋先生 > 第二回 蒲处士盛情会新友 施举人演说天下事

第二回 蒲处士盛情会新友 施举人演说天下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大刁民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书迷坊 www.shumifa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先生正要跟着蒲妈妈回家,突然迎靣过来个小伙子,劈胸抓住他衣领,喝道::“你作了什么恶?被官兵追赶,哄骗我弟弟救了你,如果官兵再次来抓捕你,岂不给我们加上‘窝藏逃犯’的罪名?走,跟我一块去官府自首!不然,我就去告发你!”

    蒲妈妈勃然大怒,扬手打了他一巴掌,厉声喝道:“不得无礼!这位公子是进京赶考的举子,路上被满兵掳掠至此,刚刚逃出虎口,又被满兵追赶,多亏你弟弟把他藏在庙中地窖里,智退满兵,才躲过一场大难!你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动脚,堂堂七尺汉子,还不如个小孩子有胆有识,真给我蒲家丢人现眼!还不快向公子赔礼道歉!”

    小松龄也说:“哥哥,你误会了,追捕施公子的是满兵,不是官兵,再说,被官兵追捕的也不一定都是坏人,眼下,诬良为盗的事并不新鲜!”

    一番话说的小伙面红耳赤,急忙向书生赔礼道歉:“公子,请恕我鲁莽,错怪了好人,兆专向您赔礼了!”说罢,深深一躬。

    书生急忙还礼:“不知者,不为怪!兄弟爽直,令人敬佩!”

    其实,这事也不全怪兆专,当时,现场一派混乱!目击者吠影吠声,以讹传讹,听者信以为真,造成这场误会。现在真象大白,大家哈哈一笑,新的友谊从此开始。

    这时,蒲槃来了。身后跟着一大群手拎布袋的村民——他们都是来领救灾粮食的。老人显然已经知道儿子帮助过路书生脱险的事,笑着跟客人打了个招呼。然后把长子叫到一边说:“你留在这里,把这些农户的救灾粮发下去,我回家招待客人。”说罢从衣袋里掏出张名单交给他,又叮嘱说:“按统计的人口数字发,每人五升,实在来不了的老弱病残人家,给他们送到家里去,剩下的运回家,下次再发放。”小伙子一一答应着。

    一切交代完了,转身对书生说:“老朽公务缠身,怠慢了公子,请多包涵!”

    书生百感交集:“老伯公而忘私,晚辈敬佩之至!晚生既得公子救助,再去府上打

    搅,深感惭愧!”

    蒲槃道:“公子说哪里话,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我这里和在家中一样,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实实在在,我们才高兴呢!”

    一路说着话,不觉来到家门口,蒲槃知道家中没人,门却敞开着,埋怨妻子道:“出去咋不关门呢?”

    蒲妈妈解释:“我见小三子慌慌张张进门,扛起杆子就跑,担心他又去戳马蜂窝,就急忙跟出来,忘了关门。”

    进了大门,书生留心打量这所北方农家院落:雪白的影壁墙上描着个斗大的福字,转过影壁,是整洁恬静的四合院落,除上房北屋是砖瓦结构外,其他配房一色土墙草顶,门窗口及四角均用青砖镶嵌,修缮的整齐完好,不像南方农村那些稻草庵子,像披蓑垂钓的渔翁蹲在野地里。家如其人,主人勤快可见一斑。他对这些北方农村独特的建筑风格很感兴趣,觉得它们仿佛是考究的艺术品,整洁、美观而不失淳朴大方,这样的宅院不用说居住,就是看上一眼,就给人舒适、惬意的感觉。

    “大伯!这房顶是用什么草做的?”

    “麦秸。”蒲槃说:“在北方,小麦跟南方大米一样,是人们最爱吃的粮食,可惜今年全被冰雹毁了!没有了麦秸披屋,遇到秋雨连绵天气,好多人家又要饱受房屋漏水之苦了!”

    老人担心屋里热,直接将客人领到院中葡萄架下的石桌边坐下。先从水缸里捞出个西瓜切开,让客人解渴祛署,等妻子烧水泡茶。

    不用任何人吩咐,小松龄早坐在灶前帮妈妈烧火,热得满头冒汗,脸蛋儿红彤彤像盛开的石榴花。

    不多一会儿,他端了茶水来,先倒一杯递给客人,再斟一杯双手捧给爹,然后又跑回去烧火。

    饭菜做好盛进盘里,妈妈不让他端,怕他脚下不利落,摔倒了打了盘子烫着脚,他不干,非端着送去不可,妈妈没办法,只得由着他。他在前头小心翼翼走,妈妈提心吊胆在后面跟着,直到他把盘子、酒壶一件件摆在石桌上,才舒了口气。

    他摆好饭菜,转身要走,却被爹叫住了:“在这里斟茶满酒侍侯客人,听大人说话,长见识!”

    书生道:“公子虽然年幼,可胆识却在我之上,面对强敌,不惊不怯,救人危难,有始有终……该长见识的应该是我。”

    “公子别夸他啦,以一当十,宠坏了他!”见儿子斟满了酒,端起杯来说:“公子遇难呈祥,可喜可贺,见面喜酒,干一杯!

    三杯落肚,蒲槃话多起来:“听公子口音,象是安徽人,大热天如何展转来到这里?”

    书生长长的叹了口气:“唉!一言难尽!学生是安徽桐城人。姓施名润章。去年八月进京会试,第二天,袭扰中原的满清兵从密云墙子口突破长城,击败守城官兵,围困京师。朝廷惊恐万状!会试被迫取消。可怜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报国无门,回家不得,困囚寓所,坐吃山空!北京的冬天滴水成冰!又无棉衣御寒,饥寒交迫,苦不堪言!更甚者疾病流行,冻、饿、病死者不计其数!学生多亏父亲的一位故友周济,勉强渡过难关。直到腊月将尽,清兵撤了围,才逃出京城。回乡途经济南时,又被满兵掳掠。这才知道,满兵撤离北京后,并没回国,而是兵分两路,继续向中原袭扰。其中一路由多尔袞率领,渡过运河南下,在济南与西路满兵会合攻城。多尔衮英勇善战,号称中原大都会的济南竟被攻破,德王朱佑树被俘,掠夺人口、牲畜四十六万二千三百有余,及大量金银财宝,可谓满载而归!一路经过章丘、明水、周村、新城,打算由烟台北渡回国。”

    “你是怎么逃出来的呢?”

    “清兵一路烧杀掳掠,激起沿途百姓极大愤慨,自动组织起来袭击清兵,并在沿途河流、井水中投放毒药,使不少清兵饮水中毒,多尔滚也没幸免。由于主帅病危,清兵人心惶惶,随军郎中束手无策。于是,四处张贴告示,征医求药。声称治得主帅病愈者,有求必应。我有随身携带的专治蛇毒秘药,主动请缨为他治病,条件是释放全部被掳人员。不料,多尔滚出尔反尔,只破格提升我为大清国平章事职,拒绝放人。

    我的目的没达到,便继续留在清营供职,多尔滚为回国后夺权拢络人材,把我留在身边决策政务,使我有了对他下手的机会。一次将他灌醉之后,盗取了金牌令箭,从而获得了出入营寨自由和代传诏令的护身法宝。

    经过新城时,先锋杜度知前兵部尚书王象乾的家就在城里,于是破城后决定把他全家人斩尽杀绝,以报努尔哈赤宁远败死之仇!我听到这个消息后,佯装王爷特使,手持金牌令箭飞马赶赴新城,迫使杜度放过了王氏家族的人,只可惜晚去了一步,致使十几人惨遭杀害。

    这时,好多人劝我趁机逃跑,不然,被多尔滚发觉后难免大祸临头。我却认为,假传王命难免一死,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假传一次,放走全体被掳人员,死也值得!于是快马加鞭连夜返回大营,强令看守放人......

    两番目的都如愿以偿,我高兴地忘乎所以,决定一走了之。不料冲出城门时马匹被射死,幸好自己没有受伤,跳入护城河芦苇丛中,躲过了追兵,避开大路,沿乡村小道展转来到这里。

    我知道多尔滚为回国夺权搜罗人才,绝不会放过我,果然随后又派人追赶,我虽然知道他把我抓回去,不但不加害,还要加官晋爵。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有自己的祖国,家中有父母亲人,岂肯背主求荣,落不忠不孝的骂名!所以,公子救我

    脱险,不但使我免于遭受奇耻大辱,同时,也为自己的祖国立了大功!”

    不知是酒的作用,还是一腔爱国热血在胸中沸腾?一向老成持重的蒲老先生情绪激昂起来,仰脖灌下一杯烈酒,把空杯重重一放,朗声道:“堂堂中原大国,竟被偏居

    10

    一隅的蕞尔小帮欺凌蹂躏,委实让人难以忍受!大明朝那些忠臣良将哪里去了?坐视他们的祖国遭此奇耻大辱!”

    “此一时,彼一时也!时过境迁、物换星移,昔日大明朝的忠臣良将,如今死的死、降的降,连最后支撑残明王朝大厦的一根支柱,也被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亲手毁掉了,大明朝气数已尽,危在旦夕了!”

    “公子说的大明朝最后一根支柱是谁?”

    “袁崇焕呀!”

    “他怎么了?”

    “被昏君判处磔刑,残忍地割了三千六百刀!”

    “凌迟处死?”

    “是的,我亲眼所见!惨不忍睹!”

    “为什么?”

    “说他谋反,践约。”

    “践什么约?”

    “与清兵私定密约,引清兵入关。”

    “不可能!”一个曾在东北战场上力挽狂澜,使大明王朝军队转败为胜的赫赫战将!一个与满人不共在天的英雄,怎么能会认贼作父,引狼入室呢?”

    “大家都这么想,可是皇帝老儿刚愎自用,宠信宦官、误信流言,中了满人的反间计!”

    “冤案!千古奇冤冤!”蒲槃愤怒地说:“中国历史上又一桩莫须有!”

    施润章说:“袁崇焕虽然死得冤,但他却没资格和岳飞相提并论!他在对清兵的作战中犯了战略性错误,擅杀辽东总兵毛文龙,失去了牵制清兵后方的重要力量!帮清兵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其集中兵力对明军发动进攻,对明军的战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罪不致死,更不应该死得那么惨,让多少忠臣志士感到彻骨心寒!”

    “孙传庭呢?他可是大明朝后期兵部尚书啊!”

    “他被流贼击败战死了。”

    小松龄问:“叔叔,谁是流贼?”

    施润章说:“就是李闯王的义军。”

    “闯王是个大英雄,大好人呀,?”

    “何以见得?”

    “你没听见街上的小朋友都在唱:‘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吗?不向百姓要钱征粮不就是好人吗?”

    蒲槃呵斥儿子:“听大人说话,别打岔!他是好人,在外边也得说他是流贼!”

    “为什么?”

    “因为说闯王是好人,官府知道了会治罪的。”

    “这么说,他们是专门跟官府作对啦?”

    施润章说:“是的,他们原来都是庄稼人,遭了天灾,庄家不收,没粮食吃,就组织起来抢富人、官府的粮食,就变成贼了。”

    “原来是这样!富人官府的粮食本来就是庄家人种的,被他们強徵了去,庄稼人没粮食吃,再抢回来也不算是贼呀,要是我当了官,百姓遭了灾荒没粮食吃,不用他们抢,就主动开仓放粮,老百姓不就安居乐业,不造反了吗?”

    “对,这样才是好官。”

    “要是闯王当了皇帝,他也会这样做吗?”

    “不知道,我想他是会的......但也不一定,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开国皇帝是农民造反起家的,刘邦、朱元璋都是,不过一般来说,当了驴就白了肚皮,他们靠农民打下天下,一旦坐了天下就翻过来压迫穷人。”

    蒲槃又问:“公子你觉得李自成能坐上皇帝吗?”

    “一定能!”施润章说的很肯定,他现在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就目前形势来看,拿下北京,费不了多大力气。”

    “官方不是扬言他在潼关中了官兵埋伏,全军覆没了吗?”

    “是的,这是崇祯十一年的事,李自成率部从西番地回来,在潼关遭到了明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与妻女失散,仅率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突围,经商洛逃到汉中,隐姓埋名潜伏下来,他们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机会终于来了,崇祯十三年,清兵围攻锦州甚急,朝廷恐慌,急调兵部尚书龚永寿畴率大军驰援,将防御李自成的精兵猛将都调去与清兵作战,西线空虚,给农民军东山再起提供了良机。于是,李自成率部冲出商洛山,进军河南,此时河南正闹饥荒,灾民遍地,李自成登高一呼,万众响应,声势大振,很快发展到二百多万人。接着攻下中原重镇洛阳,杀死福王朱常询,随即挥师西进,破潼关,入关中,建国大顺,定都西安。接着又马不停蹄北攻河套占领陕西,前锋逼近北京。如果打下北京,推翻大明,他不就名正言顺的做皇帝了嘛!”

    “如果北京危急,朝廷又从关外调兵勤王呢。”

    “如今关外也无兵可调了。”

    “龚永寿驰援锦州的大军及其诸路精兵猛将呢?”

    “经松山一战,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一军了。”

    “洪承畴呢,也战死了?”

    “没有,他兵败被俘,投降了满清。”

    “什么,他也投降满清了,邸报上不是说他战死了吗?为这,还有人编了出戏《洪母祭子》。”

    “对,这出戏我看过,真是欺世盗名,为叛臣开脱,不光一个洪承畴,文官如范文程、魏显祖、宁完我、高士其等,武将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祖大寿等,洪承畴本来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降清后,既保住了性命,又得到了高官厚禄,他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明朝灭亡,李自成必然跟满清人逐鹿中原,究竟谁胜谁负呢?”

    施润章道:这要看谁能争取到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了,吴三桂如同当年楚汉相争时的韩信,佐顺,顺胜;佐清,清胜。如果李自成进入北京,招降吴三桂成功,清兵绝对打不过关来,如果吴三桂投降了清兵,引清兵入关,肯定也能打败李自成。双方最终谁胜谁败,就看谁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公子讲得太好啦!”蒲槃击节称赞:“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老朽以前对这些国家大事只凭借道听途说,或者官方一面之词:总是标榜自己无比强大,把别人说得微不足道,听了公子的讲述与分析,事实正好相反,昔日被官兵追杀的到处逃窜的农民军,如今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随时都可能将明王朝这艘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破船淹没了。

    施润章说:“老先生此比喻正应了唐太宗那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总之,目前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大动荡、大战乱的局面,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清,不管谁想取得天下,都得经过一番苦战,然后再由大乱走向大治。”

    蒲槃叹道:“动荡也好,战乱也罢,对我们庄稼人来说,影响都不大,而对你们这些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举子来说,却是一件大事。”

    施润章淡然一笑:“我在京师亲眼目睹了君王昏聩、政治黑暗,忠臣良将、志士仁人的悲惨结局,对仕途早已心灰意冷,不如回到家乡设馆授徒,舌耕度日,苟且性命于乱世了。”

    蒲槃大喜道:“英雄所见略同!我正在筹办义学,诸事齐备,只缺良师。先生若有此念,不如修书一封告知双亲,就留在这里教学吧!”

    施润章说:“老伯一家对我恩重如山,能留在府上做事,是我最大的荣幸,只是学生离家大半年了,因中原战乱不休,书信不通,家中状况如何?一无所知。况且父母年迈多病,望子不归,不知痛苦到何种程度?现在好不容易逃出虎口,不尽快归省父母,实在有失孝道,望老先生宽限几天,让学生回到家中告之父母,征得二老同意,即可返回。”

    蒲槃道:“公子言之有理,回去见了二位老人,请代我向二位老人请安问好。”

    施润章欣然应诺,抬头望望日头偏西,天气也渐渐凉爽起来,于是起身告辞:“学生思念父母心切,就此告别……”

    蒲槃拦住他说:“不行,此去往南全是山路,崎岖难走,沿途树木莽林,野兽出没,行人稀少,天晚了很不安全,图个平安吉利,在寒舍暂住一宵,明日一早上路。”

    施润章听老人说的有道理,只好顺从。

    当夜,蒲槃与客人同床而眠,夜话很久,方才睡去。

    第二天早起,蒲槃又置酒为客人壮行,并将仅有的积蓄,分做两份,对施润章说:“我有个故交好友叫周信之,也是安徽人。”

    施润章问:“是不是九江一家米店的老板?”

    蒲槃说:“对,正是他。三年前我们在济南认识的,相处时间虽然短暂,但交情甚厚,他为人诚实守信,热心为他人办事,将这三十两银子交给他,让他就地买成白米,公子回时,同船捎来,我已与乡亲们约定好,下月今日发放粮食,不能失信。剩下的三十两,作为公子安排家庭生活之资,公子双亲……”

    不等他说完,施润章断然谢绝:“学生家境虽不十分富裕,但在当地也是中等以上水平,学生虽然离家远些,双亲还有其他兄弟供养照顾,生活上不会有问题。况且老伯舍己助人,行善积德,学生也非草木之心。如果老先生非要让我拿着,就一块买成大米好。”

    蒲槃拗不过他,只好答应都买成米。又叫儿子牵出驴来给公子代步。施润章又要推辞。。。。。。。

    蒲槃说:“让你骑牲口走,是为了节省时间,早去早回,我办好学堂等你来给学生授课。”

    施润章欣然答应。

    蒲槃因他第一次骑牲口,很不放心,叮嘱他:上山爬坡,一定抓紧缰绳;过桥涉水,要下来牵驴走.....

    .施润章一一答应着。一家人直送到村头大路上,洒泪而别。

    不知施润章何时归来?请读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