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坊 > 聊斋先生 > 第二十五回 见灾情痛彻书生心 享清福倍感妻子贤

第二十五回 见灾情痛彻书生心 享清福倍感妻子贤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大刁民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书迷坊 www.shumifa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送走诸位好友,天已经黑下来。

    蒲松龄夫妇回屋点上灯,文秀忙着收拾残席,洗涮杯碟碗筷,蒲松龄则把同学们联的诗抄写出来,抄完,对文秀说:“从打扫修缮房子,我半月多没上学了,功课拉下了不少,得抓紧补一补,没空再管家里的事。特别是大壮哥的婚事,既然定了喜期,就得准备迎娶。可他家不成家,屋不成屋,炕上连床囫囵席没有,怎么娶亲?从明日起,你就把家里的事放一放,过去帮他料理料理。”

    文秀说:“这事,我早考虑好了,明日一早,就把他姥爷给咱‘温锅’的十吊钱给他送去,让他买酒买菜。要做新郎官了,也得做身新衣裳。把咱结婚时的被褥给他两铺两盖。还有希梅他们送来的锅碗瓢盆,都是新的,咱临时用不着,统统给给他……这些事都不用你操心,我会帮他办妥善的,你只安心读书,准备参加乡试,十年寒窗,成败在此一举,千万别辜负了父母恩师对你的期望。还有……”

    “还有什么?”

    “这事先不说吧,你收抄完诗稿,快去睡觉,养好精神,明日早起上学。”

    蒲松龄笑道:“常言道:‘家有贤妻,男儿无祸事。’依我看,家有贤妻男儿岂只无祸事,那真是一生一世的福气,我蒲松龄今生找了文秀女,真是拜佛烧着高香了!”

    文秀扑哧笑出声来:“是嘛,不是‘刘女错举梁鸿案’啦!”

    “怎么,你又嫉妒淑卿了?”

    “我才没那么小心眼呢!”文秀坦诚地说,刚才我就想说,你去省城考试,顺便打听下小卿的下落,若真能找到她,一定请她回来,说我非常想念她,要跟她拜干姐妹呢。她若还独身一人,我情愿退居三舍……”

    “别说傻话了。”蒲松龄郑重地说:“我早向你表白过,小卿永远是我的好朋友!她天资聪明,文采出众,叫人终生难以忘怀……你对她不但不嫉妒,反而衷心敬慕,这使我非常感动,发誓一辈子只爱你一个人,即使将来有了出路,日子富裕了,也不再生他念。”

    “好啦,不说这些啦!”见丈夫收拾完了诗稿,忙去把被子伸开,催他早点睡。丈夫依旧坐着不动身,且眉头紧锁,目光呆滞,知道是刚才无意中提起陈淑卿的诗句,勾起他心中痛苦的往事。起初怕提及往事使他伤心,所以把让丈夫秋后去济南考试顺便打听陈淑卿下落的的话,又咽了回去。可随后两句不经意的玩笑话,还是将欲说又止的话题重提起来,使他好端端地陷入痛苦的思念中……

    她一方面后悔不该拿别人伤心往事来开玩笑,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的介入让他心爱的女友含恨离去,禁不住鼻子一酸,无声啜泣起来。

    “好好的哭什么?”

    “我对不起淑卿妹妹,你们是多好的一对,可是因为我……”

    “庸人自扰!”妻子的善良让他深为感慨:“我现在才觉得父亲说的话有道理,淑卿是个好女子,但不是农家院里的好媳妇。”

    “为什么?”

    “她秉性豪爽侠义,却不善于过庄稼日子,如果现在我是大家子弟,衣食无忧,和她结为夫妻,悠闲无事,夫吟妻和;妻弹夫唱,确是天生一对。可我偏偏生在贫寒之家,欲读书求取功名,必须有你这么个勤勤恳恳操持家务的妻子。所以咱俩在一块是再合适没有了。好啦,别为这事自责了,收拾完了赶快睡觉,明天去帮大壮哥操办婚事……”

    文秀说:“这事请放心,别忘了抽空写好对联。”

    蒲松龄调皮的一笑:“是,夫人,保证圆满完成任务!”

    灯熄了,夜,恬静而温馨。

    第二天,文秀早起做好饭,让丈夫吃了上学。临走又拿出十来个煮鸡蛋给他,去学堂与同学们分享。

    蒲松龄一路快走,来到学堂,就忙着复功课,准备老师课堂提问。

    李希梅从容悠闲的进来,笑道:“用不着这么紧张,老师自从清明节回家祭祖,偶感风寒,犯了老陈病,在家调养,怕是三五天不能来给咱们上课的。”

    蒲松龄说:“既然如此,我再回去啦。”

    “你刚来,又回去干什么?”

    赵晋石狡黠一笑:“在家跟嫂子亲了十来天,还没热乎够吧?”

    蒲松龄说:“有件大事必须回去。若是先生在,我也要请假的。”

    众人问:“什么大事,要不要大家帮忙?”

    蒲松龄笑道:“帮忙倒不用,到时我下请帖。在位的都要光临。”

    李希梅说:“去去去!不请我们也去——但必须说请楚,什么喜酒?大家有所准备。”

    于是,他把帮蒲大壮娶媳妇的事告诉了大家,最后说:“我这位祖兄性格豪爽,最讲义气!因为家穷,快四十的人了,才与我一位妻姐订了亲,双方都大了,急着完婚,回家帮他准备一下。”

    李希梅笑道:“你叔丈人是有名的穷斯文,一定要给女儿找白面书生,你偏偏给他介绍了个黒旋风,他怎么就答应了?”

    于是,蒲松龄就将蒲大壮一次相亲不成,让他假扮成秀才,并授文言话语,终于成全了这这桩美满姻缘的経过说了一遍,众人听了拍手大笑。蒲松龄要求大家严守秘密,免得节外生枝。众人信誓旦旦,都说只有成人之美,岂能拆散良缘!。你的兄长就是我们的兄长,到时,我们都去乐哈乐哈。

    蒲松龄回到家中,全力为大壮操办婚事:修缮房屋,操办酒席,书写对联,布置洞房……脚不沾地忙了四五天,总算把文慧姐顺顺当当的娶进了门。

    李希梅果然带领同学们前贺喜来了。这群黉门学子一进土里土气的农家院,立刻招来全庄人好奇的目光,同时也带动了不少瞧不起蒲大壮的人,前来贺喜。平时不屑一顾的院落,一时门庭若市,热闹非常。

    看着新人入了洞房,蒲松龄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由于三年一度的乡试临近,先生对学子们抓得很紧,从春到夏,蒲松龄一直在李希梅家吃住,没空回家。

    这年夏季干旱少雨,蒲松龄身在书斋,心里却一直惦念赖以生存几亩庄稼,更惦念忙里忙外、受苦受累的妻子。妻子好强的个性和勤劳的双手,只要满井不干,决不会让庄稼干坏,可是,一个小脚女人挑水浇灌几亩庄稼,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汗水啊!

    持续的旱情,终于使先生也惦记起家中的几亩薄田来,要回家看看,这自然就给学子们放了假。

    干旱对城里没多大影响。一出城门,情况大变:路上蹅起的尘土,足有一虎口深,烈日炙烤下,如同滚烫的粘粥,脚一踏上,就往鞋里灌,烫的人呲牙跺脚。路旁的庄稼更是惨不忍睹:麦苗没抽穗就干枯了,一把火就会烧得精光!最耐旱的高粱、谷苗也大半枯黄。老百姓见夏粮绝产,秋苗无望,纷纷外出逃荒要饭,一路上都是面黄肌瘦,一脸菜色的灾民!

    满井附近却是另一番景象,庄稼一片葱绿,长喜人,更激发了人们与旱魔拚博的劲头!人们一天到晚,车载、肩挑,浇灌庄稼,一派繁忙景象。

    文秀站在井台上,灌满两桶水,正要挑起来走,忽然听人喊:“留仙回来了!”忙转身一看,真是丈夫回来了,急忙放下担杖迎过去。

    “你咋回来了?”嘴上这么问,心中高兴得不得了。

    “回来瞧瞧庄稼怎么样了。”

    有人打超趣:“想老婆就说想老婆吧,偏说回来看庄稼,真是放屁拉桌子——没啥遮羞!”

    说俏皮话的是阿嫂,她正站在旁边,瞅着三弟两口子的亲热劲抿嘴偷笑。

    蒲松龄问:“嫂嫂,怎么你一个人干,哥呢?”

    “挑着水前头走了!俺可不像你们,好的长成堆似的。”

    文秀反击道:“净睁着眼说瞎话,俺都快两个月不见面了。”

    阿嫂咯咯笑着自我解嘲:“可是呢,我倒忘了,三兄弟,你这些日子不蹅家门,看把弟媳累瘦了,也晒黑了,叫人怪心疼的。”

    “哈哈哈!”逗的众人哄堂大笑起来,笑声中,阿嫂挑起水桶,一溜烟走了。

    蒲松龄把书箱交给妻子,伸手去拿担杖。

    文秀不放手,却掏出钥匙递给他:“快晌午了,你先回家吧。”

    蒲松龄却坚持要替她挑水,文秀知道争不过他,只好撒手,提起书箱在后面跟着。

    俗话说:白面书生身子娇,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蒲松龄凭着一时冲动,挑起担水没走几步,肩膀便硌得疼痛难忍,脚步也乱了,两条腿像拌草棍儿似的乱扑棱。他试图放下水桶换肩,又怕人笑话。于是便将两只水桶一甩,学挑夫利用重物惯性,让担子从左肩转换到右肩上。然而由于操作不熟练,担杖离开了肩膀,将两只水桶摔翻在地上,招来路人一阵哄堂大笑。

    文秀见状,又心疼又好笑!关切地问:“怎么啦?碰着没有?”

    蒲松龄摔了水桶浅了身泥,沮丧地说:“不挑了,咱们回家吧。”

    文秀却说:“挑,往家捎水浇树不费工夫。一天捎一担,十天灌一遍”说完,接过丈夫手中的担杖,勾起倒在地上的水桶,回到井上灌了水,挑起来往家走。

    蒲松龄在后面跟着,看着妻子踮着小脚蹒跚走路的样子,十分心疼。于是,追上又要替她挑,文秀再也没让给他。

    也许是地里干活的人们还没回村,街上空空荡荡,死气沉沉。文秀说:“除满井附近的庄稼外,远处浇不上水的都旱坏了。人们见秋收没指望,多半逃荒要饭去了,只留下老弱残疾看守门户。大伙都说,要是蒲老善人健在。情况完全两样!”

    蒲松龄感慨道:“老人行了一辈子好,作为后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文秀叹口气说:“我们没有先父的本事,尽力而为吧!”

    进庄不远,见一个白发老奶奶背靠大槐树坐着,两手抱着拐杖打瞌睡。听见有人走来,慢慢抬起头来,见是蒲松龄夫妇,挣扎着起身打招呼。

    蒲松龄急忙上前扶住她:“大娘,您可好啊?”

    “好!好!”老人干瘪的嘴唇吃力地蠕动着,声音沙哑而微弱:“渴死了!快扚瓢凉水给我喝!”

    蒲松龄上前安慰她:“大娘,喝凉水会闹肚子的,来,我搀扶您上俺家喝水、吃点东西吧。”

    “不,不!”老人无力的摇摇头:“都走了,我得看家。”

    文秀放下水桶,也过来搀扶她:“大娘,穷家没人偷,上俺家去吧,我做饭给你吃。”

    “不,我不能去。”老人极力挣脱。

    “为啥不去?俺哥后晌能回来?”

    “不,他回不来,他去远处逃荒,十天半月不回来!”

    “那你在家等啥?有人给你送饭?”

    “没有!”

    “家里没吃没喝,俺哥走了放心?”

    “他是用顶小的孩子换了二升粮食留下走的,当夜就被耗子倒登了一半。唉!我是该饿死的命啊。”说着,轻轻啜泣起来。

    蒲松龄宽慰她:“大娘,上俺家去吧,俺家有吃的。”

    “不,我不能去!”老人摇摇头,眼含热泪说:“你哥临走时嘱咐我,在家实在没法活,呌我去找你们,说你们祖祖辈辈行善。”可是,我想了想,又改变了主意,眼下没饭吃的人多着呢,都去找你们,你们咋治?你们如今比不上你爹在世时日子宽裕。读书人有心无钱,爱莫能助呀!再说,我老了,啥也不能做,去了,白白拖累了你们。”

    丈夫说服不了老人,文秀放下担子,伏在老人肩上,用腮亲着她干核桃皮似的脸,柔声道:“大娘,你不会拖累我们的。你侄儿在城里读书,闪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在家,四周树木狼林,夜里听见夜猫子叫,吓得睡不着觉。您上俺家和我做个伴儿,啦呱解闷儿。白天我下地,你看家;我做饭,您烧火。做中了,咱娘俩一块吃,婆婆媳妇似的一块过日子挺好的吗?等年成好了,大哥大嫂回了家,再把您送过来,您说这样行不行?大娘到了俺家,我就把‘大’字去了,叫你娘好啦。”

    热心衷肠话,像一阵春风把老人冰冻的心田吹暖了,脸上布满了灿烂的阳光,双手合十念起佛来:“阿弥陀佛,我老婆子一辈子养了三个儿子,可没一个儿媳妇亲亲热热的叫我一声娘。如今老天爷又赐给我一个孝顺闺女,我老婆子真是福大命大呀!”

    文秀如获至宝,高兴的对丈夫说:“大娘答应了,你扶老人慢慢走,我先回去做饭。”

    蒲松龄搀扶着老人一进家门,只见院里花草繁茂,绿树成荫,没有一点干旱的迹象。阵阵花香沁人肺腑。勤快的妻子,把干旱笼罩下的家园,浇灌成了一方凉爽温馨的绿洲!

    老人见文秀正在做饭,挣脱开蒲松龄的搀扶,要去帮文秀烧火。锅开了,文秀先沏了碗滚热的鸡蛋汤,搀扶老人坐下慢慢喝。然后,给丈夫沏上茶水放在葡萄架下石板桌上……

    蒲松龄由衷地笑了,深深感觉到勤劳的妻子给这个宅院带来的富足和舒适。

    “啊,好舒服!”他双手高举伸个懒腰。然后,搬个杌扎在老人身边坐下来,仰脸看着黑紫透亮的葡萄串儿,伸手摘了一穗往老人手里塞:“大娘吃葡萄吧,一点儿不酸。”

    文文秀推开丈夫的手道“娘喝鸡蛋哩!空腹吃生冷东西要闹肚子的!”

    蒲松龄吃完一穗葡萄,觉得还是口渴。于是茶,坐在葡萄架下上慢慢品茶,茶叶是妻子从娘家带来的上等茉莉,经新鲜的满井水一沏,清香四溢。喝下去,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时,他才感悟到妻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挑回一担新鲜井水的良苦用心。他喝着香茶,禁不住由衷慨叹:“贤哉,我妻也!”

    文秀不明白他的意思,嗔道:“喝茶吃咸菜,你算哪路神仙?”

    蒲松龄扑哧一笑,将一口茶喷出去:“谁要吃咸菜啦?”

    “你呀,刚才不是说,‘咸菜,我吃些吗’?”

    “真是瞎子会摸索。聋子会揪作!刚才我说的是:“贤哉!我妻也!”

    文秀红着脸笑道:“你呀,咬文嚼字,刘敬斋第二!”说罢,将一头大蒜往丈夫面前一放:“拤蒜泥,我去檊面条”

    “要吃凉面?”

    “天这么热,吃凉面舒服”!

    老人伸手把蒜头抓去:“你只管喝茶,我剥吧。”

    蒲松龄说:“您扒蒜皮我来拤。”

    于是,老人扒蒜,蒲松龄便去捣蒜泥。三人一齐忙,不一会儿,文秀将用鲜凉水浸着一盆面条,调和好的麻汁水儿、椿芽咸菜末儿,刚从架上摘得黄瓜丝儿统统端来放在石板桌上。将蒜泥用醋调和,做凉面的配料齐全了。于是,一家三口人开始吃入夏来第一顿凉面。

    文秀盛上一碗,调和好了,放在老人面前。

    老人真是饿极了,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文秀急忙把筷子按住,告诉她:“人饿极了,更得慢慢吃。一来吃急了容易呛着;二来囫囵吞下肚里会导致消化不良”。于是,不让老人动手,自己用筷子夹起面条往老人嘴里喂,吃了大半碗,就不再让她吃了。告诉她:人越是饿极了,越不能多吃,面条是‘死面’,不好消化,吃多了容易伤胃。老人虽没吃饱,可觉得文秀说的在理,也就不再强吃。不一会便打起瞌睡来。

    蒲松龄催文秀扶老人进屋休息,文秀却白他一眼道:“刚吃完饭睡觉,容易压住食生病的。亏你还自称是‘半拉郎中’,这点常识都不知道。”一行说着,伸出食指在老人的手背上轻轻一戳:“虫子!”

    老人一惊,睡意烟消云散,慌忙满身上找:“虫子在哪里?”

    “没有虫子,我是怕你刚吃完饭睡觉压住食,给您老混盹呢!”

    “那就干点什么混混,你这里有啥活儿?”

    文秀说:“明日匠人来‘牵布’,咱娘儿俩络‘约子’吧。”

    老人说:“好,你快往外拿线穗儿。”

    两个人络了一会儿“约子”,文秀觉得老人吃的东西消化的差不多了,于是去床边放下蚊帐,服侍老人睡下。同时觉得丈夫在学堂睡惯了午觉,也应该休息一下,于是在天井里葡萄架下铺上箔席,点上蚊香驱赶蚊蝇,让蒲松龄安安静静睡午觉。

    蒲松龄被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的不知说啥好,问文秀:“你知道‘举案齐眉’这个典故吗?”

    “是‘刘女错举梁鸿案’吧?”

    蒲松龄心中一愣,下意识地问:“谁告诉你的?”

    “听你说梦话呗!”文秀嫣然一笑。

    “我啥时说过这样的梦话?”

    “淑卿妹子刚走不久,晚上你睡了,我在灯下做针线。你睡梦中翻了个身,嘴中念念有词,好像在背诗,一共说了七八句,有的没听清,有的没记住。只记得两句:‘“刘女错举梁鸿案,方信银河是天堑。’当时我虽不知道这个典故,但联想下句,猜测你念念不忘陈姑娘,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正想提醒你,这次去省城赶考,那里汇集了各地的学子,务必打听一下小卿的下落。”